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麒阁史观
编辑/麒阁史观
2004年的一个冬天,一位绝望中的小伙子从一位北京阿姨的手中收到了20元的救急钱,此后便再无联系。十八年后,他不远千里回到北京前来报恩,却仅仅给其转了
19元
!
这是为何?要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便盛行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以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思想。
这位小伙子的这种行为不管放在何时都让人难以理解,更有甚者对其进行恶意揣测:只是为了“
作秀
”而已。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18年前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一、自命不凡的少年和社会的险恶
2004年,刚刚从初中毕业的汪明明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压抑着一颗躁动的心。
自认为
读书无用,到哪都能闯出一番天地的的他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打算,和当时的外出打工的同乡一起来到了繁华的首都——北京。然而,社会却给他狠狠的上了一课。
因为刚满16岁,又没有学历,没有哪个地方愿意要他。于是,同乡的队伍中少了汪明明的身影,他独自来到一家负责羽绒服加工的小工厂上班。起初,一切相安无事,他夜以继日的进行着辛勤的劳作。
直到某天,他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而这一幕刚好被前来巡查的老板看到。于是便当着厂里所有员工的面开始对他进行谩骂和指责。由于这是第一次外出工作,缺乏社会经验且年轻气盛的他面对老板的指责,当即便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对其进行了
顶撞
。
这下可给老板气坏了,他红着脸继续大声训斥着汪明明,各种难听的话不绝于耳。工友们念及他还只是个小孩子,纷纷在旁边给老板说着好话,同时劝汪明明给老板道个歉,这事就算过去了。
但汪明明却并未理解到工友们的好心,仍然沉着脸瞪着老板,双方也因此不欢而散。自这天起,汪明明的工作量变得
越来越多
。
刚开始他毫不在意,联想到自己离家前对父母的“豪言壮语”,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多做点就多做点,只要能赚到钱就行,要不就这么回去太丢人了。然后咬咬牙承受下去。
但他的沉默不语却让老板变本加厉,此后更是变着法子的以“年轻人出来打工就要多多经历磨练”为由,不断的给他加以别的工作。
工友们见状也纷纷劝他,让他买点东西态度诚恳点去给厂长好好道个歉,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可他就是不愿意低头,日复一日后,汪明明心中积压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出来。
这天,下班之后的他又被老板指派各种其他的任务,等他忙完时天色已晚。他刚打算拖着沉重的身躯下班休息,老板却以工人们都下班走了,就剩他一人为理由,让他处理今天的收尾工作。
汪明明彻底急了他红着脸对厂长吼道:“凭什么拿一样的工资,什么事都让我做!”
“就凭这个厂是我的,你只是我手下的一个小工。”厂长带着几份讥讽的说道,甚至声音都有着些许的笑意,仿佛看到了什么让他高兴的事。
“是你的怎么了,老子就是不去!”汪明明回击。
“不去?不去就滚,我这小厂可供不起你这尊大佛。”说完,厂长便朝远处走去。
“你把工资给我,这两个月的工资一结老子现在就走,你这种破地方谁愿意呆!”汪明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哪经历过这些,当他喊出这段话时声音里都带着些许哭腔。
“离职没有提前一个月报备,顶撞老板,不服从管教,就你这样还想从我拿到工资,我告诉你,门都没有。”厂长也不管他能不能听到,连头也不回的边走边说。
看着厂长远去的背影,汪明明的理智瞬间被怒火给点燃。他握紧拳头就打算冲过去跟厂长拼个
你死我活
,好在跟他同宿舍的工友见其至今未归,出门查看时刚好看到了这一幕,赶紧将他给拦住。
他用尽全力也难以挣脱工友们的束缚,只能不死心的对着远处黑着脸的厂长不断谩骂。也幸好工友们及时出现,否则指不定这两人就要大打出手,甚至明天就登上当地的新闻报道。
回到宿舍,在工友们的劝解下,汪明明也终于冷静了下来,终于放弃了对厂长报仇的打算。
但接下来怎么办呢?厂里已经待不下去了,工资也没发到手里,自己又身无分文,别说回家的车票了,就连接下来的饭钱都没有。
汪明明束手无策,又联想到自己近期受到的种种委屈,一股悲伤涌上心头,让他情不不禁的抱头痛哭。
二、微小的善意也会是拯救他人的光
天刚蒙蒙亮,汪明明就收拾了收拾打算出门。
昨晚他在工友的口中得知:
劳动监察大队
或许能帮到他,因为好多讨不到薪水的工人就会去劳动监察大队寻求帮助,结果大部分都能讨薪成功。
劳动监察大队,他把这个词记载了心里,因为这已经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虽然来到北京已经有了不久的时间,但其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工作。
在加上厂长的故意针对,休息时间更是少的可怜,某种意义上都算是彻底告别了娱乐活动,这也导致北京这个繁华的城市对他来说依旧十分陌生。
在工友们那里到几块钱后,他打算去找劳动监察大队,明天一早出发。可能是因为起的太早太阳还没出来的缘故,今天的寒风显得格外刺骨。吹在脸上让人有种刀割一般的疼痛。
相较于其他行色匆忙的路人,汪明明的穿着似乎显得格外单薄,以至于脸颊和耳朵都被冻得通红。
他茫然的走在路上,不断地向周围的路人询问监察大队的所在地。不知道转乘了多少次公交,两条腿都走的酸痛无比的他终于在傍晚时分来到了丰台区的劳动监察大队门口。
可此时的劳动监察大队早已下班,周围行人稀散。找了半天,终于发现还有一个房间里亮着。他站在门口,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犹豫了一会才用自己冻僵的双手敲了敲门。
一阵脚步声传来,屋内的亮光和暖风也随着开门声打在了汪明明的身上。一个个子高高,有着一头卷发的漂亮阿姨站在那里心疼的看着他,连忙将他请进屋内。
同时将一个厚实温暖的衣服给他披上,并倒了一杯热水,看他神色好点了之后才关切的问道:“孩子,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冻成这样子,是迷路和家人走散了么?”感受着身上传来的暖意和阿姨关心的话语。
汪明明的眼泪一下就止不住的开始流,他抽噎着说出了自己自从离开家以来到北京这段时间工作上的种种经历。
阿姨听后,摸了摸汪明明的头,对他说道:“没事的,孩子,我王群作为劳动监察大队的队长,一定帮你讨个公道!”
汪明明听后连声道谢,为了不影响王阿姨下班。他连忙起身打算离开,而王群却叫住了他并说道:“这些钱你拿着,路上吃点东西早点回去吧,看你的样子就知道你没吃什么东西。”说着拿出
二十块钱
塞进汪明明衣服的口袋。
汪明明感动的无法言喻,对着王群深深鞠躬道谢后便慌乱的跑开了。因为早前向工友们接的几块钱都用来坐公交了。饿的两眼昏花的他在路边就近找了个小饭馆。
他用王群给的20块钱花了12点了份鱼香肉丝,吃着吃着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后来的汪明明在回忆时说:“在接下来这十几年里我去过很多地方很多餐厅,但都没有当时的他们做的鱼香肉丝都没有那天的好吃。”
第二天一早,丰台区劳动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了汪明明所打工的所在地。但是王群阿姨却因为临时有急事需要处理,并未能来到现场。
在劳动监察大队的帮助下,汪明明顺利从厂长那里拿到了自己的一个多月的薪水。
既然薪水已经到手了,汪明明也准备打道回府。劳动监察大队的工作人与念及其年龄不大,为了他的人身安全,于是便将他送到了火车站。
在工作人员将要离开时,汪明明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元,拜托工作人员将其转交给王群阿姨。
但却被工作人员所拒绝,他们对汪明明说:“不急孩子,你以后的路还很长,好好努力,下次来北京时再将这钱亲手还给你王群阿姨。”
列车缓缓启动,繁华的北京逐渐变得遥远,想着王群阿姨和工友们对自己的帮助,他感觉心里暖烘烘的。
在回家的途中,汪明明结合这段时间打工的痛苦经历,也终于意识到的了
知识的重要性
,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并不是空谈。
回到家乡,汪明明利用打工赚来的钱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并在后来成功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从学校毕业后他顺利的在合肥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然后娶妻生子,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时,他也积极的去帮助身边所遇到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诸如救助乞讨者、为灾区捐款等善举,多次慷慨解囊。甚至在后来还加入了当地的
“蓝天救援队”
不断对任何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当人们问及他为何能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善事时。他说:“很多无聊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当时没有王群阿姨的帮助,我很大概率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王群阿姨来说,她只是单纯的给予了陌生人一点点帮助。但对于我来说,却像是一道光将我从绝望中所拯救,每次帮助了别人之后,我都会想他们会不会因为我的善举而重获新生,这样一想,我就变得有动力多了。”
三、最好的报恩就是延续善意的精神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汪明明却依然忘不了那绝望中拯救他的那束“光”。他一直想对曾经帮助他的王群阿姨进行答谢。
幸运的是,在2022年,公司派他前往北京出差。来到这个阔别十八年的城市,他首先想的就是前去报答王群阿姨的
恩情
。但当年走的匆忙,并没有王群阿姨的联系方式,于是他来到曾经去过的丰台区劳动监察大队。
但却得知此地并没有名为王群的工作人员,汪明明瞬间就急了,随后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告知过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听后也令感动不已,当即便表示帮他一起寻找。在多方寻找打听之下,他们终于在一位上了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到了王群阿姨的消息。
原来,王群阿姨早就已经退休了。从他手里得到王群阿姨的联系方式后
汪明明激动不已,他颤抖着用手拨通电话,听到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他高兴的
语无伦次
。
解释了自己是来报恩的之后,王群阿姨却表示自己当年遇到了太多前来求助的农民工,看到他们有困难,都会五块、十块、二十块之类的给予帮助。对于给汪明明帮助,也早已记不清楚了,并且对他说道:“
小伙子,我当年给你钱,并不是为了回报,我只是希望像你们这种被我帮助过的人,都能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随后挂断了电话,退还了汪明明微信上所转的大额红包,并删除了他的微信。沉默了一会,汪明明想到了一个还钱的办法。他打开支付宝将王群阿姨电话号码输入进去,并转过去
19元
钱。
当别人问及为什么只转了19元时,他说:“我还王群阿姨19元一是为了让自己永远记得她对我的恩情;二是为了时刻警醒自己,
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报恩
,我要将王群阿姨的精神永远延续下去!”
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汪明明也踏上了回家的路,在之后的人生里,他将用自己的力量将王群阿姨的精神延续下去,完成属于他自己的“报恩”。
厂长王群汪明明阿姨劳动监察大队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富牛证券_民间配资规模_正规实盘配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