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源起青海的江河湖泊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文明之源。2024年8月8日至11日,“中华水塔”强势“出圈”。人文生态类纪录片《守护中华水塔》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将青海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再次呈现给了观众。3集15个故事,每一个人物和故事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青海各族群众守护中华水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
青海日报“文化”推出专版,刊发我省评论家、作家撰写的评论文章,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守护中华水塔》的光影世界,了解一个个“中华水塔”守护者的动人故事。
好故事的力量
看了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策划组织,丝界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制作的纪录片《守护中华水塔》,再次被故事的力量所感染。好故事不仅能让观众通过可视性的影像,直达一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它还会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投下抹不去的记忆,萦绕那些被光影精心雕刻的画面。
纪录片共分3集,每一集都紧紧围绕守护中华水塔这个主题。细心的观众看完纪录片,会发现主创者和编导在每一集故事的布局、结构上,首先就是让每一集所讲的故事数量都完全趋于均衡化,也就是每一集讲述5个不同人物、不同地方的故事,3集合起来就是15个故事。这种集锦式结构的优长在于,它能将若干个不同的故事,按照主线的顺序,既独立又相互参照地串联在一起。从不同方面展现同一个主题,如同一粒一粒的珍珠被串在一起,各自的光亮就会相互辉映。这种微故事的集合式呈现方式,特别能与网络时代网民观看视频的注意时长、接受时限、观看方式密切呼应,是当下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一种结构和呈现形式。同时,适当的不同元素的故事,可以把一个共同的主题表现得更为丰富,让观众充分体验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度观影体验。
第一集《安·热土》里讲述了5个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达玉村牧民尖木措在往返于夏季牧场与冬季牧场之间时,解救一只名叫“小沙漠”的普氏原羚的故事,还是克土治沙管理站管护员华什才和妻子坚守青海湖北岸近百万亩的湖滨沙地,把沙漠奇迹般地变成绿洲的故事,还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公安局森林公安谢克加处理棕熊袭扰牧民的事迹,还是三江源生态法庭在草原上开庭、巡回审判,进行法律服务的故事,还有玉树市甘宁村女村民达吉参加当地的帕卓巴环保组织的故事,它们共同的特点,体现在这些人物都是来自牧区的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平实而低调的故事基调,让观众与这些故事之间更容易产生亲和性。5个故事中最具有亮点的还是女村民达吉的故事。她不仅是5个故事当中惟一的女性主角,关键的看点,一是达吉是玉树草原上帕卓巴合作社成员中惟一的女性,她代表着新一代牧人的形象;二是来自上海的工艺设计师走进了她的生活,他们不但帮助她和当地的牧民,设计出销往全国的环保工艺品,还让达吉出镜,破天荒地充当了一回宣传模特。这些来自三江源地区之外的关爱的力量,让共守家园的故事有了更结实的现实肌理,传递出更为鲜明的时代气息。
第二集《灼·风华》里的5个故事,比第一集和第三集的故事有了一些特别的成色,这个成色就是科技力量的注入,专家科研团队的助力。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气象工程师张茂的故事。故事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了紧张的、有几分悬疑色彩的故事情境当中。原来是实施人工增雨的飞机,在云层作业时信号中断,张茂团队立马处理这一紧急突发状况,最后有惊无险地完成人工增雨作业的工作情景。这个反映气象人工作的影像,是观众比较少见的影像,给人特别新鲜的感受。第二个故事来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学家张发起的故事,片中展现了他和他的团队在海拔3900以上的山坡,寻找数量稀少的华福花这种青海省的特有属、特有种的影像故事。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玉树供电公司90后徐晓涛和他的同事们,在草原上搭建人工鸟巢的故事。把清洁能源的输送与保护鸟类及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显示出当代环保理念和环保措施的先进、科学和完善。第四个故事讲述森林医生于春梅,在茫茫林海中采用无人机寻找云杉大小蠹这类危害农林虫类的故事。第五个故事讲述了青海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联合考古队在玉树通天河流域,调查文物资源分布和最大程度地深化区域内文化遗存内涵的故事。这一集里的5个故事,因为有了诸多科学元素、专业研究元素的介入,普及了相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某种程度上又添加了讲述故事的科普色彩。
第三集《向·未来》,与第一集相类似,主创者和编导又把故事的聚焦点放到了那些普普通通的人物身上。这里既有察尔汗盐湖推土机司机严鹏,修复盐湖深处堤坝、守护瀚海的故事,也有莫河骆驼场职工、“驼三代”张尚云保护本土品种双峰驼的故事,里面不仅有柴达木建设中的红色故事,还添加进张尚云用具有北斗导航功能的电子项圈发明的智慧驼铃,还有给骆驼修建“家谱”的新鲜信息,还有他们依托骆驼资源开发绿色产品的新时代元素。共和县下合乐寺村民叶多的故事,则把传统的畜牧与现代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在一起,利用塔拉滩的光伏板,让光伏羊变成了生态除草机,形成了“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玉树市甘达村村民才周的故事,则是在守护甘达草原的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地打造出生态马帮,服务于当地的文旅事业。最后一个故事,是湟中区加牙村国家级非遗加牙藏毯技艺传承人杨永良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守护中华水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
该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优美、新奇,许多考究的画面极具视觉震撼力。片中还很好地将气象学、植物学、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冷僻知识与生态领域崭新的科研,与那片热土上的民俗、民生,有机地穿插起来,做到了科普有新知、画面出亮点,许多个性化的小故事,既很好地平衡了该片的叙事节奏,也使该片产生了较强的亲和力和难能可贵的当下性。
该片的配音解说,浑厚稳重,文辞优美,很好地发挥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作者:马钧)
完
来源:青海日报
图文编辑: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信息中心
如有侵权杠杆配资炒股平台,请联系小编删除
张尚云青海故事达吉中华水塔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富牛证券_民间配资规模_正规实盘配资观点